這一次我想要用 #心煦心理治療所 創辦人蔡岳融臨床心理師給我的文字做引言。
以下是他的開場:
新冠疫情持續延燒,雖然近日看似趨緩,但其實星星之火也足以燎原,不小心的鬆懈也會再度導致破口而大傳染,所以心理師也提醒大家持續維持共識:少出門、少接觸、居家清潔、彼此照顧,鼓勵彼此的好行為。
在疫情生活中,我們努力想辦法維持生活作息,拜科技所賜,手機、平板與視訊軟體變成了每個人生活中不可或缺之物,我們仍舊可以靠著動動手指,上網買物賣物,通訊跟人談天、遊戲及維持樂趣。
但網路世界就如同一個五光十色的魅惑舞廳,在現實生活中沒有其他事情好做(或者被迫使用)的我們,更是沉浸被迷魅不自知,跟大家分享我的居家時間:通常滑完IG完滑臉書,關心時事看看天氣,如果有好笑影片看一下(也可能分享),筆戰一下別人的發文,沒事再逛逛社團或購物網站有什麼好買的,沒事做了來看看YT影片,也會玩手機遊戲,然後突然叮咚有人傳給我訊息,我就又再遁入那個網路循環直到深夜。(有時睡不著又再拿起手機)
而今天中午我放下手機外出去買便當時,突然好像會有一種不真實感,覺得這個世界好慢喔,便當店怎麼這麼遠,等便當時感覺好久,看著老闆心裏怨怒怎麼老闆一次只能做一件事情呢,然後我開始打哈欠「奇怪,怎麼會哪麼容易累呢,怎麼有一種不安的煩躁感呢?」
這我才發現,我早已被手機綁架了我的五感與思考⋯⋯
五感,是指視覺、聽覺、嗅覺、味覺和觸-壓覺五種感官的感知,你的生活有讓這五感平衡使用嗎?當你變得情緒不受控,浮躁感湧現,有沒有另一種可能是,五感失衡了呢?
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:「五感失衡」
阿啾居家工作,在家時間認真變長,在疫情沒有發生之前,我們的目光都是朝外的,會在意得到多少掌聲與目光,疫情的出現,逼我們要開始回歸內心,問自己到底有沒有活得像個人呢?
我朋友今早分享他在看我推薦的書,作者是曾寶儀,書名是《人生最大的成就是成為你自己》一邊思考一邊運動一邊流汗,不管有沒有像個人,至少先不讓自己成為擾民的人。
親親摸寧早上八點鐘,星期四自我對話時間,若你跟臨床心理師有相同的煩躁感,那也許這禮拜的主題,可以來參與一下,讓他用專業角度告訴你,有些精神疲倦,是外力造成的,就看你有無覺察到了:)